特價

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講記、佛說幻士仁賢經講記 合訂本

Original price was: NT$250.Current price is: NT$215.

欲講此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以前,先作一番簡單交代。
此經先有劉宋時代,由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,於文帝世譯出。求那跋陀羅當時譯出佛經,共七十八部,一百六十一卷。這部《勝鬘經》,便是其中的一部。據《三寶紀》記載,當時名為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》。
以後至唐朝時,又有三藏菩提流支譯本,列入《大寶積經》第一一九卷,第四十八會。名曰勝鬘夫人會。二種譯本文字小異。同時勝鬘夫人會,未分章目。
我們知道,劉宋是南北朝時,劉裕受晉禪而建,時在公元四百七十年以前。唐朝是在公元六百一十八年以後。所以菩提流支本,譯出時代較晚。
其餘據《三寶紀》記載,可能還有其他譯本。可惜失傳不見。
這本經註疏本不少,要算吉藏大師的《勝鬘寶窟》最為詳盡。我們現在講這部經,便是採求那跋陀羅譯本,並參考吉藏大師的《勝鬘寶窟》。不過為了選單行本方便講解的關係,選用民國五十二年,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,星雲法師標點之單行本。名曰《勝鬘夫人經》。
此經演一乘妙旨,攝受圓機,全經義旨,不出於此。而一乘者,一法有多異名。例如一實諦、自性清淨心、如來藏、法性、法身。其餘如真性實相、如如、實際、實相般若、首楞嚴、中道、畢竟空、正因佛性、性淨涅槃等,皆一乘之異名。
吉藏大師云,《法鼓》、《楞伽》及以此經,並屬無方之教。不過《法鼓》居此經之前,《楞伽》居此經之後。何以知之?因為《法鼓經》是佛在舍衛城,為波斯匿王而說。波斯匿王聞法後,方乃信佛。而此經云,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,信法未久。故知此經在《法鼓》以後。
佛於《楞伽經》第四卷曾說:「我於此義以神力建立,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,宣揚演說如來藏及識藏,名與七識俱生。」故知此經,說在《楞伽》以前。
大家聽講此經,應掌握住一乘法的概念。不可斷章取義,執取名相。如果隨文而轉,便失卻經旨了。

這部《仁賢經》,全文不太長。同時事理并陳,令讀者誦來,無艱深之感。這亦是我選講這部經的主要原因。
華語仁賢,或譯作賢護。梵文作跋陀婆羅、跋陀、跋陀和,或跋陂等。這部《仁賢經》,是記載跋陀婆羅菩薩,初歸佛陀的故事。
《楞嚴經》稱跋陀婆羅。二十五圓通中說:「跋陀婆羅,并其同伴十六開士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,我等先於威音王佛,聞法出家。於浴僧時,隨例入室。忽悟水因,既不洗塵,亦不洗體,中間安然,得無所有。宿習無忘,乃至今時,從佛出家,今(令)得無學。彼佛名我跋陀婆羅,妙觸宣明,成佛子住。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觸因為上。」
《思益經》稱跋陀婆羅等十六賢士,并出十六賢士名。十六賢士者,為跋陀婆羅菩薩、寶積菩薩、星德菩薩、帝天菩薩、水天菩薩、善力菩薩、大意菩薩、殊勝意菩薩、增益菩薩、善發意菩薩、不虛見菩薩、不休息菩薩、
不少意菩薩、導師菩薩、日藏菩薩、持地菩薩等。此即《楞嚴經》所說十六開士名也。
《般舟三昧經》中,稱跋陀和菩薩。即跋陀婆羅之異譯。
《大集經》〈賢護分〉,譯為賢護菩薩。其實〈賢護分〉,或《賢護經》,係《般舟三昧經》的後譯本。
由此可知,佛說這部《幻士仁賢經》,是在《楞嚴經》、《思益經》、《般舟三昧經》之先。佛說《仁賢經》時,跋陀婆羅尚未皈依佛陀。其餘諸經,則是在跋陀婆羅出家以後所說。
據《楞嚴經》,跋陀婆羅菩薩,自言於威音王佛所久植善根。所以今生遇釋迦牟尼佛,能有不平凡的成就。

書號: SB5 分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