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價

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

Original price was: NT$250.Current price is: NT$215.

《華嚴經》彰圓因滿果,居諸經之首。自隋杜順和尚立五教止觀、十玄、三觀、於是判教開宗。號華嚴宗,又名賢首宗。
華嚴宗顯別教一乘,教理極其幽玄,可謂獨步當時。但華嚴宗於弘傳上,唯從果上明諸法相即義。因地修行,則乏明確次第。例如法界觀立義甚高,而無修證之道。致令人有仰望莫及之感。或者這就是華嚴宗不振的原因吧?
一部《華嚴經》,不外說舍那滿果,普賢圓因。故普賢行願,實是修證華嚴之階梯。可惜人多仰其玄文,而忽其近行。不知普賢行願,乃修證極果之圓因。而〈普賢行願品〉導歸彌陀淨土。杜順和尚遊行諸國,皆勸人持念阿彌陀佛名號。阿彌陀佛係法界藏身,由此可見華嚴宗旨,與彌陀淨土的關係了。
不過本文旨在介紹華嚴義海,不擬涉及其餘。我們旨在介紹華嚴宗微妙的教理,俾供讀者參考。
華嚴宗亦名賢首宗,這是因為賢首法藏大師,集華嚴宗之大成,故以賢首名其宗。華嚴宗有五祖:初祖終南法順,俗姓杜,故又名杜順。二祖雲華智儼,三祖賢首法藏,四祖清涼澄觀,五祖圭峰宗密。後來又有人尊長水子濬為六祖,事實上華嚴宗傳到子濬時,已極式微了。
所以賢首法藏,係華嚴宗三祖。集華嚴宗之大成,代表華嚴宗。
法藏大師,祖居康居國,後遷來長安。年十六歲,至四明阿育王舍利塔,然一指立誓願學華嚴。
武則天朝為沙彌,通天元年,上詔於太原寺開講華嚴宗旨。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,須臾間化成傘蓋。一時萬眾歡呼,都講者奏其事。則天降旨,命京城十大德僧為授具足戒,並賜號賢首戒師。
詔入大遍空寺,輔佐實叉難陀譯《華嚴經》。聖歷二年十月,上詔講於佛授記寺講堂。感京師地皆震動。即日上詔對於長生殿,師乃指殿隅金師子為喻,以比況法界體用,於其中明五教、十玄、六相,則天領解。乃著其說為〈金師子章〉。
師先天元年十一月,寂於大薦福寺。法藏大師滅後,弟子慧苑,悉叛其說。滅後百年,而得澄觀大師。

原序

「夫緣起難思。諒遍通於一切。法界叵測。誠顯現於十方。莫不性海沖融應人機而表一。智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。殊勝微言輕毫彰於圓教。奇特聖眾纖埃現以全身。逈超情慮之端。透出名言之表。竊見玄綱浩澣。妙旨希夷。覽之者詎究其源。學之者罕窮其際。由是微言滯於心首。恒為緣慮之場。實際居於目前。翻為名相之境。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。出經卷於塵中。轉法輪於毛處。明者德隆於即日。昧者望絕於多生。得其意則山岳易移。乖其旨則錙銖難入。輒於一塵之上。顯其實德。窮茲性
海。覽彼行林。總舉十門。別開百義。參而不雜。一際皎然。義煥爛於篇題。理昭彰於文字。庶入道之士。粗觀其致焉。所列名目。條之如左
緣生會寂門第一  實際斂迹門第二  種智普耀門第三
鎔融任運門第四  體用顯露門第五  差別顯現門第六
修學嚴成門第七  對治獲益門第八  體用開合門第九
決擇成就門第十」
此是法藏大師之原序,於中舉十門開百義,具顯一章之旨。謹列篇首,以饗讀者。并略作解釋。
十門百義,總在明乎法界緣起。故開頭便說緣起難思,諒遍通於一切,法界叵測,誠顯現於十方。諒者,信也,誠也。謂緣起難思,信乎遍通一切,法界叵測,誠顯現十方也。此已標出華嚴義海之宗旨,在明法界緣起。法界緣起者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互攝互入,重重無盡。法界為體,緣起為用。今法藏大師,要於一塵上說明十玄六相。
莫不性海沖融應人機而表一,智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。
沖者沖虛,融者融通。沖虛融通,事理無礙,故能應小、始、終、頓、
圓五教之機。雖應機不同,然皆表緣起一乘之理。智光赫奕,讚佛也。佛之智慧,光大無量不可思議。耀世間以通三者,耀三種世間。三種世間者,眾生世間,五陰世間,國土世間。
殊勝微言者,殊勝精妙之言,於一毫彰於圓教。纖埃者,微塵也。於一微塵,而現全身。奇特聖眾者,《華嚴經旨歸》云,係佛所化微塵數菩薩。為表依正無礙,因果無礙。
逈超情慮之端下,謂此緣起遠超遍計之外,透出名言之表,非名言相所及也。
竊見以下,歎緣起廣大微妙。希夷者無形無聲。老子云,視而不見名曰希,聽而不聞名曰夷。故希者無形,夷者無聲。用歎緣起無相不可取也。
覽之者詎究其源,學之者罕窮其際。
一切萬法,無非緣起。然緣起無相不可得。故覽之者豈究察其根源,學之者亦莫窮其邊際。歎緣起既深且廣,博大精深。
由是微言滯於心頭,卻成緣慮之場。學人若將名相滯於心頭,便成六塵緣影之場也。實際者,真際也,法界也。法界無界,無界者無相也。實際無
相,然以能見之心,翻為名相之境也。
今者統收其奧旨,囊括其大宗,欲於一塵上明乎緣起。故曰出經卷於塵中,轉法輪於毛處。
明者,智者也。有智慧者,緣起之德用功能,可頓興於即日。相反地,愚昧者,縱多生多劫,亦難望其邊涯。故得其意旨者,則山岳易移。山岳易移者,無障礙也。乖違其旨者,絲毫難入。
現在即於一塵上,顯緣起之實德。窮茲性海,覽彼行林。緣起者,萬法之性,故曰性海。覽彼行林,以緣起現諸事相,以事相而起修行。行林者,以喻立說,明此無修無證之理境也。「林」係多木所成,眾緣而現。既是眾緣所現,定無自性。法無自性,便是究竟理體,故稱為行林。然事相有修,而理體空寂。以理應事,無修而修;以事合理,修而無修。故理性本圓,無欠無餘無修無證。
總舉十門,別開百義,略示其綱要。參而不雜,一際皎然。謂法界緣起,雖萬法參差,而不雜亂。以事雖千差,而一理皎然。
其義理煥爛於篇章,昭彰於文字之間。可為入道之士,粗觀其大致。
以下略舉十門,開張百義。
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,當時法藏大師,駐錫京師大薦福寺。其歷史已如前述。

書號: SA2 分類: